GPT生成式大模型技术在临床心理学中的创新应用 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4-04-19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碍困扰。新冠疫情后,全球抑郁症患者激增5300万,增幅高达27.6%,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社会亟需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引自《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生成式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当今发展最迅猛的前沿技术,其在临床心理学领域中的创新应用已成为社会关注和医学聚焦的热点之一。

由中国创造学会指导,中国创造学会创造理论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与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学会联合主办的“生成式大模型GPT技术在临床心理学中的创新应用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于4月15日在复旦大学科技园演播厅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复旦大学科技园和上海市创造论坛组委会协办。

研讨会邀请了美国奥斯汀GPT创新应用研究团队负责人秦建德教授做主旨报告,秦教授介绍了当前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的最新技术发展情况,并重点报告了团队在GPT机器人应用于治疗抑郁症和儿童自闭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对于GPT机器人IPT人际关系治疗方法的现场演示,所有参会人员都感到大受震撼。通过语音驱动的机器人表情丰富、动作恰当;用GPT大模型为机器人生成的心理医生专业疗愈对话准确流畅,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适配不同病患的多种机器人角色形象令人耳目一新。这些技术都来自于秦博士所领导的研究团队,目前该项研究与山西医科大学等国内多所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研讨会特邀嘉宾、复旦大学心理学系李晓茹教授对该项研究进展给予了高度评价。李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能够大幅提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治疗水平,能够相对缓解心理医生供求严重不足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在当前青少年患者数量有所增加的趋势下,以活泼、清新的数字人形象出现的心理医生能够更加有效地介入治疗过程。该项技术具备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特别是在早期筛查和评估的阶段,能够帮助医生和家庭及时预警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潜在群体。

随后,嘉宾们围绕GPT大模型在临床心理学中的创新应用展开了热烈地讨论。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秘书长、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彦平研究员提及心理治疗GPT大模型在提供个性化指导以及数据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重要问题,研究团队表示用于训练的数据集事先已经过专业医生的标注和修正,这令生成的GPT大模型能够对齐心理医生的专业水准;对于病患数据也采取了隐私脱敏等清洗方法,利用较为共性的信息作为训练数据,以避免隐私的泄露。大家对双方的讨论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上海市引进人才、原微软高管方元元博士认为这项技术的创新应用极大降低了心理治疗的社会边际成本。在美国心理治疗的成本非常高,心理医生的咨询费用每小时通常达数百美元;而国内心理医生的数量也严重不足,很多潜在患者无法得到及时的有效干预,最终导致病情加重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运用,能够将心理治疗的边际成本转化为固定成本,让更大规模的群体因此而受益。

研讨会在创造理论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林青教授和郭鹏秘书长的共同主持下,嘉宾和所有参会者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热烈讨论,大家表示收获良多。

很多来自中小学的心理老师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GPT大模型技术在心理治疗领域中的创新应用能够辅助自身提高工作成效,如果进一步普及该技术的运用,则能够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环境,有益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学习生活。

研讨会结束后,仍有很多嘉宾不肯离去,在会场中进行小范围的交流互动。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所有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次研讨会特别感谢中国创造学会朱莉委员,其在前期积极邀请身处海外的秦建德教授回国参加活动,并在举办期间积极参与筹备工作,为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