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风采】“你认识这位有80项国家专利大咖吗?”

人物名片
 

冷护基,博士后,教授,中国创造学会原第五届、第六届副理事长,中国创造学会创新创业创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人,教育部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安徽省教学名师,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导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安徽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三项;获得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成果奖一等奖一项;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2篇;申请专利110项,授权专利80项,并指导大学生申请专利1628项,其中授权1345项。

开办“试点班” 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将掌握科学知识、涵养人文精神、强化实践能力、开展创造性培训、兼通中西医知识有机融合为中心内容,以训练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创造性人格为着力点,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潜力、实践创新过程为主线。”这是冷护基在长期的教学改革一线中提出的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的思路。

冷护基在中国创造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上讲话

2001年,他首先在机械工程学院成立了“创新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中心,”从学院2001级学生中选拔出77名同学成立“机01创新能力试点班”,制定《安徽工业大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安徽工业大学创造工程试点班实施方案》。“试点班”的同学原学制不变,将创造学系列课程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六个学期里,“试点班”相继开出了《创造学与创新能力开发》、《创造工程学》、《发明条例分析》、《创造心理学》等新课程。

“试点班”以系列课程为载体、课外科技活动为主线、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创造性思维训练为着力点,在课内实行“每日一设想,每日一观察,每周一交流,每学期一创意,每人一项专利”五个一活动,在课外开展“读百部名著、观百部名片、唱百首名歌”活动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的人才培养的理念。

冷护基总结出的自己独特的素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来校考察后,称赞安徽工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系统性强,实践环节落到了实处。日本近畿大学教授、日本创造学会理事长徐方启教授来校考察,并与创新能力试点班的学生座谈交流后,称赞说: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清晰、理念新,可操作性强。

主持“创新教育”分论坛(左下为冷护基教授)

 
为自己“最大的事业”乐此不彼
 
 
 

冷护基无怨无悔地投入到“创新能力试点班”的教学工作,选教材、备课、上课,在三尺讲台上,默默为大学生讲授《创造学与创新能力开发》等六门创新系列的课程,开展“五个一”创新实践活动,组织院级课外科技活动,开展多种国内外竞赛活动,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为此,他常常工作到深夜。但他乐此不疲,他说这是他最大的事业。

冷护基教授开展《学习、生活、工作与创造》主题淮图讲座

冷护基开拓性地提出了以发散思维为基础的创造性培训的方法,他说:“每日一设想,每日一观察”必须要坚持;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敏感性等要经常练习,创造性思维有效途径如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训练要曲不离手;创造性思维相关因素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训练要经常开展;要习惯用创造技法提出改进方案,要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一位创新能力试点班的学生说:“我们要是按照冷老师的要求做,大学四年毕业后,你不想成为一个发明家都不行!”冷护基听说后大笑:“是的,这就是功夫,功夫就是时间,就是积累,功到自然成!”

除了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以外,他每年还承担着大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教学工作量,指导十名毕业设计生和七名硕士研究生;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启发教育为主线,他改进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提出导入、自学、笔录、讲授、讨论、习练课堂教学“六步法。”注重将案例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中,在案例教学中着重分析其创造过程、创造方法及其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将启发教学与自学思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成者须据之以德 博学于文
 
 
 

冷护基是一位学工科的教授,但却有着广博的人文方面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学素养。他常讲:“古之大成者无不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博取百家之学’。从论语中的‘博学、慎思、笃行’到佛典中‘深入经藏,统理大众,一切无碍’的表述,都告诫后人治学要以博学为首,广探经藏为要。”

他经常讲:“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学问,踏踏实实做事情!”,“一个理想的人才,要崇医尚武,这是为身之本;会琴棋书画,修养性情;懂中华蒙学,立处世之基;披阅四书五经为修身之本,探百家经典,究思想之源;精于近代科技,这是兴国之具。”

“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华东三分赛区暨安徽省赛开幕式

冷护基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要实践,要求“学、思、行”要统一,他说:“行,可谓之动手、实验、实践。行,既是上一个“思”的验证,又是下一个“学”的起点。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把“身体力行”当作基本功来要求。在科研方面,他承担着纵横向项目十几项;在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上,他始终坚持以“科研为内功”,以“教学为有用功”的辩证思想,积极吸收本科生参加自己的科研工作,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意识。他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连续十几年指导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竞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硕果累累
 
 
 

 
 

2004年

获年度“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2007年

获“安徽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2015年

获得安徽省教学名师称号
 
 

2016年

获批安徽省安徽省创新教育名师工作室
 
 

2017年

入选教育部全国万人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被聘为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校外导师

 
 

2018年

获国际注册首席创新官(CCIO)
 
 

2014年-2024年

任中国创造学会第五届、第六届副理事长

 
 

2020年

任中国创造学会创新创业创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获安徽省卓越教学名师称号

来源:“安徽工业大学团委”公众号

编辑:李芹

审核:张磊